沐鸣平台登录_为什么我解决了所有问题,还是无法设计出好的产品?
有的时候,我们设计产品就是不断地找问题。遇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就能设计出好的产品了吗?
真实经验告诉我,并不是这样!因为问题是永远解决不完的,甚至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还可能引发出另一个问题…
△ by Cat Finnie @ Dribbble
我们总认为到了新时代,产品设计就得学习很多新的用户体验法则。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因为人类这个族群,其实人类进化得十分缓慢。几百年的变化,除了生活环境之外,行为心理并没有那么大的差异。即便新鲜产品层出不求,很多基本的设计准则从未改变。
基于这些,我总结了七个产品设计的关键点,讨论看看怎样才能设计出更好的产品:
Nike 这样的公司向世界提供了很好的案例:要想成为市场上的规则挑战者,产品创新团队必须精简到3人左右。
我的经验也是如此:在做产品这个过程中,参与的人越多,做出独特出众的产品可能性越小。
他们每天坐在委员会;每个人都投入一种颜色;结果混在一起成了灰色。by Allan Sherman
虽然以2-3人的精简团队,开发新产品/功能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事情,但这也是制约的好处。
我们谁都知道,并不是画布越大,作品就越完美。就抛掷硬币的概率论而言,也是样本越多,结果就越趋于50%的平庸。
没有边界,就无法刺激创作者去打破现状。真正优秀创意,只有在资源很困乏的小团队里,才可能毫不顾忌地去挑战套路和打破常规。
倘若一个项目被给予了太多的人力和资源,最终反而会得到一个被过度设计、过度妥协、过度消耗而特色不够鲜明的产品。
因为太多人的瞩目下,很多没有必要的问题被不断提出。团队为了解决各种问题而疲于奔命,反倒是忽略了最核心的东西。马云说的钱太多也是问题,难不成讲的就是这个?
如果你觉得你的产品的初版复杂到无法只依靠3个人的团队来完成,那么也许说明,你的这个项目太过复杂,不够专注。
△ by Jonathan Holt @ Dribbble
每个人都被工作、生活琐事、网上的各种资讯等事情包围着,用户并没有足够多的时间来全神贯注地使用某一个产品,因为那些只不过是个工具,或者消遣罢了。
所以说,当你想要为产品增加额外功能时,一定要记住,这些小玩意儿并不能够给用户带去多大的额外愉悦,它们连主功能都不算,更不要和生活中的大事相比了。
比起一款APP带来的微妙乐趣;生活的压力和要求要大得多
于多数人而言,不需了解你的产品是如何运作。不是因为用户不聪明,而是因为他们不在乎。
然而一旦用户确定使用你的产品,他们就很少会再用别的产品。所以说,好好打磨核心功能才是关键。
我们的产品团队今天应该做什么?一般第一反应去看工作计划,因为里面包含了产品必备的特性、想法、任务、项目和协作目标等内容,以及每项的 deadline 。
这样每个人都可以从这张表上获取任务,从而不必去担心下一步需要做什么。
可问题是,工作计划是在产品组织中造成大多数浪费和无用功的原因,因为上面一半以上功能和想法永远不会成功。
我们把功能放在上面构建,但它应该解决业务上的问题,问题的根源是什么呢?不是仅仅创造出一个功能!by Marty Cagan
什么样的工作计划才是有用?
首先,关键是在尚未确立任何商业目标之前,就不要过早地投入到一个目标中。很多人会急着给自己和团队立下目标和承诺,可真正的重要的不是执行计划,而是解决客户的问题,从而实现商业价值。
填充任务列表虽然很重要,但是这些任务真的都是有意义的吗?会让项目更接近最终的目标或愿景吗?改版后能为用户带来什么大不了的价值吗?
△ by Vivid Motion @ Dribbble
不断地改版改版改版……用户测试做了吗?
与其在会议室坐着讨论虚无飘渺的愿景,不如离开电子屏幕前,与用户一起在真实世界中寻找产品的答案:
他们对你的产品感受如何?他们是如何使用你的产品?他们的使用环境怎样?他们有哪些问题可能会干扰你的产品?这些重要的问题,都不是网上搜来的
我经常觉得上台演讲或表演很不舒服,一开始以为是自己的问题,好多年后才想明白其中的原因:舞台灯光照射进我们的眼睛,进而阻碍了注意力。
过去警察审判犯人就是这样的:把光打在嫌疑犯身上,等他说话。
但在演讲过程中,演讲者不知道到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错,所以他们将自己无法集中注意力的原因归咎于舞台,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灯光工程师只把观众当用户,而忽略的演讲者的感受
有没有发现,很多以节省时间为目的的 APP 其实未必为我们省下想象中那么多的时间。
例如门票预定 APP ,可能让我们花费很多时间阅读和填表;例如打车应用,可能让我们花费很多时间选择和沟通目的地;例如地铁支付二维码,可能因为地下网络问题和手机速度问题,让我们在入口前等待…
甚至有的产品如果设计得不好,界面操作比较困难,导致花费时间比线下路径更多。
在用户操作的决策过程中出现的大多数错误或者没必要的步骤,是因为我们把人当成(理性的)机器,而并非人类。
人们被要求精确地进行机械式的重复操作,而这并不是人类擅长的。人们我期待可以观察到一些紧急情况和细微事物,这意味着必须长期处于留心的状态,这也不是人类不擅长的事情。当我们失败的时候,还会将会为此受到责备。——唐·诺曼
我们不应将“人为失误”当作不好。更多时候我们只是不擅长或者生物原因上的不适合做。
我们需要消除“错误”的这个概念,并需要认识到人们可以使用辅助手段使其目标和想法转换为技术的某种合适形式。
△ by Ka Lee for MetaLab @ Dribbble
唐·诺曼在《设计心理学》中写道,他不会去解决很多被要求去解决的问题。为什么?因为他认为那些问题而不是根本性问题,而只是一个表象,没有必要去做治标不治本的事情。
成功产品设计的秘诀是去了解问题的本质
商务管理人士会用 Excel 展示所需要的分析内容,解释如何以最有效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工程师会用详细的规格清单和图纸,做类似的事情。设计师也差不多,但是我们如何怎么知道自己解决的是真正的问题?
所以有的人一看到问题就开始动手解决,这真的不是明智之举。
在真实的世界中,问题并不会自己打包整理好。很多容易被发现的问题仅仅只是表象,没有深入研究就看不到问题的本质。
由于科技的快速发展,我们总有种期待,觉得人类应该越来越聪明,在行为上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但是我们忘记了,人类思维模式变化是缓慢的,你所掌握的关于人类行为的知识哪怕过了50年都不会过时。
人脑并不会每年进化行为学研究通常具备有长期价值。20年前对用户来说很困难的事情,今天也一样。by J. Nielsen
虽然技术日新月异,人类和文化的改变却是缓慢的。就像法国人有句话:“The more things change, the more they are the same”。用中文来说,就是:“万变不离其宗”。
当然进化总是在发生,但是人类的进化变化是以千年为单位来衡量的。
例如,唐·诺曼在1988年出版了他著名的《设计心理学》,并在2014年再版。其实书中的原理不变,唯一改变的是装订排版。
我们仍在为增加多少功能或了解顾客而苦苦挣扎,我相信我们将持续为此苦恼,不知何时结束。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以人为本的核心都不会改变:
以人为本的设计是确保是一个可以满足人们需求的过程,确保最终的产品结果是易于理解和可用的,它可以完成被人们所期待的任务,体验的过程也是积极和有趣的。——唐·诺曼
初级设计师想要进阶,先学习如何参加需求评审
很多人把设计师的工作单纯的定位为「视觉」层面的输出,好像只要设计稿美美地就大功告成了。
阅读文章 >>
欢迎关注译者的微信公众号:「体验进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