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前2年没人带,如何快速提升设计能力?
还记得刚回国工作那年我虽然学的是「设计与数字媒体」这个专业,但因为主选的交互/游戏设计方向,所以PS(那个年代设计界面还没有sketch、figma什么的)和AI的能力几乎不到及格分。当然不及格的不仅仅是工具的使用,对于整个UI设计的规范与互联网的行情也完全没有概念。所以在刚入职的时候看到了自己和别人巨大的差距心里非常捉急,大概用了半年左右的时间我把自己从0变的没那么0了。
半年后发生了点变化…
最早的可怕作品已经找不到了,但我完美还原了一下,绝对没在开玩笑。
刚开始做设计时是一种窘境:脑子里没有那个页面的画面,即使有了画面最后的输出自己觉得还挺棒了,却被前辈要求千千遍的设计细节修改。现在回想那个时候脑子里没画面是因为脑子里储存的可供参考的资源太少,会被同专业的前辈「摁住敲打」是因为一种认知差,即你对设计品质的理解没有达到前辈们的标准。所以提升自己对设计品质的认知与要求确实是设计师入坑的第一要务。
具体如何提升呢?很简单就是多看,多收集,多思考。
还记得我入职第一天老板就叮嘱我每天来的前半小时别干活,去把dribbble、behance什么的热推全刷一遍,觉得好的收藏一下,现在回想起来确实是最直接最快提升认知的办法了。大概刷了3个月左右,「画风」开始有了一些变化。再大概刷了半年以后,我发现前3个月收藏的内容好像都变的不太能入眼了,这个时候你基本就开始对自己之前做的东西也开始产生一些质疑,有了一些对设计品质的更高要求。
这里推荐一个我最喜欢的D站设计师Gleb Kuznetsov,他的slogan是「通过优雅的产品设计定义未来」,所有作品真的是带着穿越性的创新高级感,对我做类似的主题设计都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关于他的优设专访:
优设专访!产品视觉设计大神 Gleb Kuznetsov 的独家设计管理之术
@N可可洛N、@爆炒地瓜:担任首席设计师与管理者的 Gleb Kuznetsov,有着非常丰富的设计与管理经验,他追随设计最前端,热爱设计所创造的新的生活观念,今天优设有幸邀请…
阅读文章 >>
除此之外还关注了很多重量级的工具型产品的设计团队的作品(工具型产品对视觉品质的要求通常比较高),比如当时很崇拜的360TAD团队,一直到现在也在专业向的路上走的非常的纯粹与极致,很适合设计师在前期提升设计能力时当做标杆学习。同时多看一些国内落地的高品质项目也能帮助大家防止在前期被过度dribbble化。
再后来一段时间涉猎就更广了,除了设计师常驻的那几个平台,开始关注各种特有设计品质感产品的品宣/官网设计,比如Apple、MIUI、NIO、Vivo等。有时候一个页面就是一个你可以偷师的高品质ppt排版。
另外关于素材收集及查阅工具推荐大家使用Eagle,几乎涵盖了你能想象到的所有素材搜集工具应具备的功能,还可以离线使用。唯一的缺点大概就是需要耗费各位199大洋。
上文我们说了想做品质设计,得知道品质设计的基准线在哪里,现在来谈谈如何让手跟上脑子的节奏。
一般初期训练设计师设计能力的方式是2种:临摹和重设计/虚拟项目。如果是自身对设计感悟能力和细节观察力比较弱的铁汁建议可以先通过临摹多积累一些品质设计的细节。临摹的作品挑选也很关键,大家不要一股脑选一些看着高大上但对实际训练帮助不大的东西临摹,建议针对自己的薄弱下进行有针对性的挑选。
自带天赋值的铁汁就可以直接跳过临摹训练,多做重设计/虚拟项目等综合能力练习。重设计or虚拟项目的对象可以是任何高频使用的app(这里建议做一些你意向跳槽的团队做的业务产品,如果你的重设计做好了,会给前期单薄的作品集加很多分。),在这种综合类的训练里,可以锻炼的不仅仅是视觉能力,同时也对交互与产品思维的提升与初步认知有很大帮助,最后还顺便会锻炼一波大家的「包装」(作品集排版)能力,可以说是非常之全面的训练方式了。
个人对这类的训练的感情很深,因为刚毕业初始接触的业务非常单一,能获得的训练机会也很有限,如果要想在短期得到飞速成长就不能只停留在自己原来的业务线上。刚毕业的第一年,我做了很多重设计和虚拟项目的练习,每一个都是完整的项目输出,每一次都是对自己的设计能力的颠覆。
这些都是好几年前差不多刚工作不到1年时候的稚嫩手笔了,虽然现在看来也不咋滴,但是对比我刚入职时候做的东西,我觉得成长速度上应该还是赢了的。
具体如何做好一个重设计/虚拟项目,大家可以多参考各设计平台的首页推荐类重设计/虚拟项目作品(搜索关键词「重设计」or「redesign」),它们的展示基本包含以下几个维度的内容:竞品分析/优化目标/设计思路/整体展示。
作品集没实战项目?学会做重设计也能帮你拿到Offer!
做过几套 Redesign 的练习,第一次把自己的经验进行复盘总结产出,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和谐交流。 Redesign 简单来说,就是再次设计也叫重设计,是以重新审视已经存在为目…
阅读文章 >>
这里也极大推荐大家多在各设计平台上发布自己的作品,这样不仅可以鉴定自己的成长、激励自己努力调整优化自己的作品去获得首页推荐,也可以建立一个自己的设计心路历程,定期回头看看自己走了多远。直到现在我都仍然记得第一次得首推时开心的像个傻子一样的心情。
在这个圈子里,通常决定一个设计师设计能力与成长速度的并不是ta的设计天赋和手活,而是ta对于整个设计在行业生态里的认知,也就是拥有着敏锐的行业洞察与专业思考沉淀的能力。这句看似很虚的话要怎么理解呢?
这些年从平面设计到用户体验/产品设计的岗位热潮转变,大家就会发现这个圈子对设计师的要求一直再变得苛刻,如果要走的更远甚至会逼迫设计师走出自己专业的舒适区变成一个完全跨界的职场人。
所以如果你想在职业的路上走的更快更远,你需要很敏感的接收到这一路成长中你需要变幻的形态,在每个时段规划好下个时段你需要的东西,提前沉淀。举个栗子:如果你现在是P6准备晋升P7,那么你可能就需要在P6的阶段积累一些项目管理和带新人的经验,因为不少厂子对P7的要求是可以领导跨部门项目及指导新进员工。
而对于专业侧的思考沉淀,更是重中之重。这个道理虽然是我去滴滴之后才明白的,觉得已经是有点晚了,如果在设计职业生涯开启的初始就能有这种意识,也许可以更快收获「钱包的快乐」吧。这里的思考沉淀具体指什么呢?我概括一下包含2个方面吧:
1. 项目经验上的沉淀
假设你0-1做了一个全新的设计项目,对于整个流程,甚至实际开发遇到的问题都可以演变成一个完整的沉淀,可以帮助你在下一次做同样类型事情的时候防止踩坑并提升效率。
这个时候会有铁汁说,我只是个小饼干根本没有接触0-1主设的机会,有的也就是画画类似App store介绍图而已。那么机会来了,就算是做app store的介绍图你可以搞出一份完整的APP store介绍图设计研究沉淀.pdf
△ 素材来自之前在滴滴时候团队一位老哥做的沉淀
2. 设计方法论的沉淀
在入坑初期我们就需要建立一个概念,所有的设计都是有迹可循,有理有据的,也就是遵循一定的方法论。比如大家在刚开始做设计时会用一些格式塔原理、尼尔森原则来辅助自己做更标准化的设计,之后也会应用各种设计模型和方法论实践具体的综合项目。所以就需要大家平时多积累多应用,最后沉淀为自己的设计方法论。
以B端产品Teambition为例,回顾和理解尼尔森10大可用性原则
本文选取了Teambition Web端的案例,对尼尔森10大可用性原则进行回顾,旨在能更深入地理解这些原则在B端产品上的运用。
阅读文章 >>
用Airbnb 的产品,帮你快速理解尼尔森10大可用性原则!
本文聚焦 Airbnb 产品,描述10大可用性原则的应用场景,希望能够帮助你更系统地理解10大可用性原则。 一、系统状态的可见性 Visibility of system status The system should always keep users informed about what is…
阅读文章 >>
最后以上这些沉淀推荐大家选一些亮点放到作品集里压轴,可以很好的控制作品集节奏,提升整体厚度。
欢迎关注作者的微信公众号:「Nana的设计锦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