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鸣新闻58255957_给乔布斯做了100件黑色毛衣的设计师:三宅一生(下)

www.pptschool.com 沐鸣平台注册 2020-05-23 1,476 次浏览 没有评论

巴黎时尚界的「日本三驾马车」史太浓已经聊过两位,分别是川久保玲与山本耀司,所谓排名不分先后,先后全凭喜好,史太浓今天针对这个主题做个收官,谈最后一位人物,也就是三宅一生。

上期回顾:

面料设计魔术师

20世纪80年代属于三宅快速发展的阶段,他从一块布系列开始深入研究各种材质,探索任何材料变成服装的可能性,其实这个情况在川久保玲及山本耀司身上的存在,只是三宅一生尤为典型。

[link ]

三宅虽然采用东方的设计动机为主,但是从不排斥世界各国的服装材质,比方爱尔兰的毛料,意大利的丝绸,甚至纸张、橡胶、塑料都会成为他考虑研究的对象,他希望面料的肌理必须给人带来新鲜感,并且注重发挥面料自身特性,他曾经说过:服装不但在外被人看见,也要让人从里面感受到。

△ 三宅设计的塑胶材质内衣

所以三宅一定会在完全熟悉一种面料的性能之后才动手进行设计,他有时候还会亲自动手参与纺线织布,所以有段时间经常流连纺织厂,如果不认识他的人去到工作坊还以为他就是一名纺织工人。

这个时期的三宅在设计上还有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对「穿衣」进行重新解读,他认为一件衣服是应该能有多种穿法的,而这些穿法能够凭自己的创意来决定。

一位曾经担任三宅发布会后台换装师的人回忆:有一件衣服完全没有形状,并且有四个洞口,你压根不知道哪个洞口是领口,哪个洞口是袖口,所以当发布会正式开始时,我们换装师需要尽可能为模特快速换好衣服,那时候后台真的一片混乱,因为大家都不知道哪个洞应该套哪里,有一些同事甚至连衣服的领口都没找到,但也没关系,因为登台后根本没有人会觉得不对,包括三宅本人估计也未必看得出来。

△ 三宅的衣服穿法独特

所以不难理解为何三宅是大师都爱的大师,因为他的服装能让人产生互动与创意再造。

随着面料研究的深入,90年代初三宅推出了自己在商业上最受欢迎的系列Pleats Please(三宅褶皱),这个系列可谓是其多年沉淀后的综合爆发,因为从理念中我们看到以往三宅在美国杰弗里工作室对折纸艺术的理解、一块布的概念、对面料及纺织技术的研究,还有对立体主义的尝试等等。

△ Pleats Please 的品牌Logo

在传统衣物的皱褶制作中,褶皱都是在剪裁面料之前就先永久性压制好的,但是三宅恰恰要出其不意,他先将一件衣服按正常尺寸放大2.5倍进行剪裁与组装,然后将原料折叠,熨烫及缝合,这样可以让直线条先保留原位,最后再将这件衣服夹在两张纸中间放进印刷机,当它出来就具备永久性的褶皱了。

△ 三宅褶皱的制作流程

这些衣服可以随意一卷就扔到沙发上,或者捆成一团塞到箱子,不用干洗也不用熨烫,等到要穿时候一打开就恢复原状,便于旅行、保管,而且喜欢换装的派对达人也可以随手拿起就穿,兼顾了时尚与实用性,因而很快在商业上大获成功。

△ 极方便储存的三宅褶皱

「我不是时尚设计师」

跟大部分大师一样,三宅也拥有多项跨界设计,并且他其实并不愿意承认自己只是一名「时尚设计师」,他不过是在努力做好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成名后的三宅在1992年推出了一款叫「一生之水」的香水产品,根据统计,全球范围每5分钟就卖出一瓶,这款香水以东方意蕴定位,前调是睡莲与玫瑰香味,中调有盛放的牡丹及百合淡雅幽香,而后调则是神秘的森林气息。不懂什么前后调的朋友自己百度了。

△ Issey Miyake L’eau d’Issey

这款产品的包装设计独特,整体是简约的三棱柱造型,采用内敛磨砂材质,衬以银色瓶盖,顶端是一颗润泽的圆珠,大方而高贵,上市那一年就斩获香水界奥斯卡FiFi奖的最佳包装设计。

三宅一生曾经表示希望用最单纯的方式表现美感,这款香水的造型设计灵感据闻来自巴黎铁塔,话虽如此,但「一生之水」的质感还是满满的的东方气息,打破了优秀香水只能来自西方这种固有印象。

其实90年代末期,三宅就将品牌的主线设计交给了爱徒泷泽直己(2006年自行创业,曾任优衣库设计总监),但这个貌似「退休」的行为只是假象,三宅是希望腾出更多时间开创设计的可能性。

△ 三宅爱徒泷泽直己

所以他随后就推出了自己的包包品牌及手表品牌,均获得不俗成绩,其实这两个副线产品的设计概念继续延续了「皱褶」、「立体主义」、「极简」及「几何」等几个一直紧随三宅一生的标签。

包包的品牌名很有意思,就叫「BAOBAO」,这款产品在2015年时候突然爆红,当时日本东京每一个门店在BAOBAO开售前都有人彻夜排队,而且一开售就抢光。

这款包包的设计理念跟三宅的服装理念如出一辙,倡导「自然、自如、自由」,他希望带给人一种舒适、不需要刻意保养的体验,而且几何韵律及皱褶的美感也在这个包包系列上完美呈现。

并且非常有趣的是,包包具有」随机之形「这样的卖点,因为三宅将」折纸「概念融入到设计当中,他使用了一种独有工艺法,叫“烘焙技术”,这项技术是先在面料上涂抹一种特殊胶水,再利用热蒸气使面料产生自由流动的褶皱,所以包包在没有装东西时候平坦像一张厚纸,并且能随意进行折叠变成各种创意造型,史太浓感觉这种带有玩味性质的设计非常能打动年轻人。

△ 可以随意折叠的BAOBAO

2020年时候三宅这系列包包还推出了”MaruMaru”款,Maru是「丸子「的意思,一大一小两个圆形,用色大胆却又简洁时尚,更加青春活泼,真是赠送佳人的佳作。

△ MaruMaru款

而腕表产品是三宅更早的跨界尝试,2001年时候,三宅跟日本SEIKO(精工)达成工作,共同研发设计师品牌,日本的精工手表在1881年便成立,历史悠久实力强大,是日本四大名表之一,所以有些人认为三宅设计的手表单纯只是好看其实是一种误区,设计背后其实有足够强大的技术支持。

三宅与精工联合设计的一系列手表呈现出一种东方式的「极简主义「,也时常被人形容为」性冷淡「风,对比西方腕表那种雕饰繁盛让人敬畏的外观,三宅的手表有着一种内敛的精致,更符合亚洲人的意趣与文化,所谓大道至简,越是简单的事物反而越能表达一种自信及从容。

△ 三宅设计的腕表

其中据闻卖得最好的一款是 NYAD006Y,简称6Y吧,这款手表让我想到假设在一个圆形图案上做信息排版应该怎么排的问题,这款表可谓是个经典答案,其实构造上这款表一点不复杂,是石英机芯,然后采用经典的三眼设计,但上面为数不少的信息排得就像本来从那里长出来一样,每个位置都没什么挪动空间了。这款腕表对比很多大牌来说价格并不贵,避免广告嫌疑,具体大家自行检索。

△ 三宅最畅销腕表NYAD006Y

史太浓还想表达的一点感想是:大凡一线设计师确实没有什么设计领域的局限,前面分享的很多人物几乎都是例子,比方三宅这个腕表设计除了造型,还涉及到功能、体验、行业属性、市场定位,并且布局的平面信息们都能体现超凡的驾驭功力。

其实就算这些设计未必是三宅本人亲力亲为,但他会明确且清晰知道如何为之美,如何体现视觉以外的概念,如何跟同质产品划分区别形成亮点等,这是非常值得设计师思考的,我们更应该培养更加全局的设计观。

比方我们可以再看一下三宅品牌中的平面广告,可以加深印证这个说法,此前川久保玲的篇章也是如此,他们除了能将广告的视觉效果把控好,跟产品概念表达好,同时能让人有一种「就此一家,别无分店「的品牌协调感,这种协调感在品牌传达中显得非常重要。

△ Pleats Please 三宅褶皱系列广告

集大成之

1995年时候,三宅曾经设计出一种灯笼裙,当时的他57岁,这种裙子穿上身体是三维的,然后脱掉是二维的,这种设计探索仍旧是熟悉的味道,那就是褶皱、立体主义与新材料,三宅其实只是一直在努力将一件事情做到极致。

△ 三宅1995年设计的灯笼裙

这个时候我想到香港王家卫,曾有媒体形容他不管拍多少电影,其实都在讲同一个故事。

所以很多设计师不要从一开始就想自己应该如何做出自己的风格,思考三年仍旧没有动手,其实风格不是单纯选择与思考出来的,而是通过尝试与验证后自己形成的,比方史太浓写文章就是史太浓的风格,这也并不是一开始选择出来的,而是写着写着它就这样了。

2010年时候,已经72岁的三宅带领研发团队推出新的品牌线,也是史太浓最喜欢的品牌线,叫「132 5」,这个品牌可谓是三宅功力炉火纯青后的一种输出,将以往的概念与经验集大成之。

△ 三宅的团队

品牌名本身的释义就能让人感觉出类拔萃,1代表一整块面料,3代表三维的立体,而2表示衣服折叠后是二维平面,5则表示你可能会有多少种试验方法去穿它。

所以,当买下该品牌的衣服,打开包装盒那一刻会先看到一块折叠得非常漂亮的布,像一个优秀的折纸作品,有像花的,有几何形的,有抽象形的,有类似动物形态的,当你拿出来,轻轻就着顶部拎起来就如同变戏法,平面折纸变成一件漂亮时尚的衣服,所以132 5很多时候让人感觉更像一个艺术品,非常具有实验性,但它却又那么的实用。

△ 梦幻奇妙的132 5

这种「魔术」到底是怎么变出来的呢?其实还是源自三宅不断探索,不断跨界寻求服装可能性的精神,这个系列结合了计算机技术,三宅会先通过设计草图构思基本的概念,复杂有趣的折纸方式则通过一种工程师专门开发的程序软件来辅助计算生成。

△ 三宅设计手稿

而且为了让布料达到能反复折叠的试验,他们经过大量比对研究,最后使用了一种回收的PET聚酯材料,这种材料除了恢复性强还特别轻盈,所以在史太浓看来,这个新品牌更像一个科技产品,高度结合传统与现代技术,而这种如何让现代科技「为吾所用」也是设计探索的一个正确方向。

最后

三宅如今已经年过八旬,但仍旧没有停止对设计的探索,如今以三宅一生、山本耀司及川久保玲为代表的日本力量仍在引领着全球时尚风潮,相信还会继续给世界带来更多的惊喜。

欢迎关注作者的微信公众号「设计史太浓」:

回顶部